1997年,國家計委、國家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和成都市計委共同資助基地1100多萬元,在國内率先建立了瀕危動物保護研究領域的開放實驗室,并于2001 年與四川大學達成了共建實驗室的協議。
2001年12月,實驗室被國家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正式命名爲“瀕危動物繁殖與保護遺傳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建立了一個專門從事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并兼生産功能的開放科研機構。
2007年,實驗室成功獲批“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011年,由基地和全球科思基金會聯合創辦的“大熊貓保護生物學國際研究中心”也在基地挂牌成立,基地科研工作邁上了新的台階。
研究中心下设保护遗传学研究部;繁殖、生态研究部;科技管理部;信息技术部4个部。
目前,实验室已培养建立了一支包括遗传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兽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在内的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研究队伍,聚集了包括国家级专家、省市拔尖人才在内的中、高级研究人员46人,客座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12人(中科院院士1人,博导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中级研究人员27人,博士学位24人。近年来,基地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和创造人才培养条件,着力引进了众多国内外高级人才。2003年,基地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并获批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究领域覆盖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胚胎工程学、营养学、生殖内分泌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前973)3项、国家“十五”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1项以及多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科研项目。
大熊猫DNA 指纹探针研制及DNA 提取方法的建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次合成大熊猫基因指纹探针,首次建立从粪便、标本提取大熊猫全基因组DNA 的方法。
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次养育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使大熊猫幼仔成活率从90年代前的34% 提高到90年代后67%。
圈养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获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将大熊猫产仔率提高11.2%。
大熊猫超早孕诊断研究,获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首次实现大熊猫着床前妊娠诊断,将大熊猫人工授精次数从3.46次降到1.46次。
成都熊猫基地研究人员主持完成的《大熊猫轮状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成果获四川省201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